- ·上一篇文章:NBA公布新一轮夏联赛程 中国男篮收官战遭遇太阳
- ·下一篇文章:悉尼一名中国学生在国家公园迷路 丛林中熬过寒夜
“京”“师”“都”义考 北京何以称“北京”
北京何以称“北京”
——“京”“师”“都”义考
李亚彬
首都为一个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,是全国的政治中心。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,为什么以“京”称之呢?
中国历史上,许多政权的都城都称“京”。以“京”称都城始于周朝建立之初。周武王灭商后,定镐为王都(王室居住地及西周王朝中央政府所在地)。是时,以“京”称镐,镐亦称“京”。《诗·大雅·下武》第一章说:“三后在天,王配于京。”《郑笺》言:“此三后既登遐,精气在天矣,武王又能配行其道于京,谓镐京也。”朱熹注曰:“京,镐京也。”由此看来,周人以其先祖公刘的居住地“京”作为对王都的一般称呼。按照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说法,这应该是出于“本所兴昌之地,重本不忘始”的初衷,昭彰公刘的功业。
“京”与“师”常并称“京师”。《公刘》第三章说:“京师之野,于时处处。”朱熹注曰:“京师,高丘而居众也。董氏曰:‘所谓京师者盖起于此,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也。’”杨伯峻说:“京复称京师者,周人于地名之下往往加师为称,亦犹《召诰》称洛,《洛诰》称洛师。”清代学者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说:“吴斗南曰:‘京者,地名;师者,都邑之称,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。’其言是也。”据此,“京师”意为“众人聚居的高丘”,相当于“京邑”。
春秋以降,京师也称“周京”“京周”。《诗·曹风·下泉》第一章说:“忾我寤叹,念彼周京。”朱熹注曰:“周京,天子所居也。”《下泉》第二章说:“忾我寤叹,念彼京周。”朱熹注曰:“京周,犹周京也。”《下泉》第三章说:“忾我寤叹,念彼京师。”朱熹注曰:“京师,犹京周也。”《下泉》为春秋时期作品,作此诗时,平王当居成周,故以洛邑为“京师”。
唐代经学家孔颖达《毛诗正义》说:“周京与京师一也,因异章而变文耳。周京者,周室所居之京师也。”现代文献学家屈万里《诗经诠释》则曰:“京周,即周京,倒文以协韵耳。”
西周时期,京、京师,指的都是镐。到东周,京周、周京,则指洛邑。也就是说,周王在哪里居住、办公,哪里就称“京”。
后世也有人认为,镐京亦以“都”言。“都”原为有先君宗庙的城邑。《说文·邑部》说:“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。从邑者声。”《诗·小雅·都人士》第一章说:“彼都人氏,狐裘黄黄。”《郑笺》说:“城郭之域曰都。”朱熹注曰:“都,王都也。”屈万里《诗经诠释》说:“都人士,犹今言城里人也。惟此都字,疑指镐京言。”
总之,在周代,京、京师、周京、京周、都,均指称“王室居住地及中央政府所在地”。后来,“京”“师”“都”这方面的含义一直延续下来。
今之北京,西周时期称蓟。公元前1046年,武王灭商后,封尧帝之后于蓟,北京建城历史由此开始。春秋战国时期亦称蓟,秦代为蓟县,是广阳郡郡守驻地,西汉为广阳国首府,东汉复为广阳郡郡守驻地,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称幽州,隋时为涿郡,唐代复称幽州。
辽时,北京称南京(燕京)。938年,契丹获幽云十六州后,升幽州为南京,又称燕京,为辽的陪都(当时的辽都在上京)。这是北京称“京”的开始。金时,北京称中都。1153年,金海陵王迁都燕京,定名中都。这是北京建都之始。元代,北京称大都。1263年,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(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);1272年,迁都燕京,称大都。
明代,北京先后称北平、北京。1368年,明军攻占大都,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,改大都为北平府;明成祖朱棣即位后,将他做燕王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,改北平为北京,并迁都于此。这是“北京”这一称谓的开始。
清代,北京称京师。1644年,清军攻入北京,定都于此,称京师。
辛亥革命后,北京由京师改为北京。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4月1日辞职,袁世凯继任,于5日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。从此至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,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,以北京为首都。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为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,北京改为北平。其间,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日军占领北平,成立傀儡政权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”,将北平改为北京。1945年8月21日,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,更名北平。
1949年1月3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北平控制权,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、纪年、国歌、国旗的决议》,将北平更名为北京,定为首都。
纵观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,凡称“京”以及“都”“师”时,皆为都城或陪都。
以地理方位言之,历史上常有东京、西京、南京、北京之称,分别为东部、西部、南部、北部的都城之意。如,宋初,因后周旧都开封号东京,以洛阳为陪都,号西京,1014年后以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南)为南京,1042年以大名府为北京,这就是北宋“四京”。幽州辽时升为南京,以其位于上京之南。是时,上京和南京之间还有中京,亦以方位名之。
今之南京有“六朝古都”“十朝都会”之称,其现名始于明初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将应天府改为南京,二京一北一南;清代,南京称江宁;其间,太平天国定都于此,改为天京;辛亥革命后改为南京,为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中华民国的首都;南京国民政府亦以南京为首都,其间,1939年迁往陪都重庆,1946年还都南京。
中国如此,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、朝鲜也有相同的情况。如日本的京都,桓武天皇794年迁都于此,称“平安京”。1868年,江户幕府倒台,天皇由京都迁往东北部的江户,改名东京,至今一直为日本首都。朝鲜首都平壤历史上曾称“西京”,918年,高丽朝建立,定都松岳(今朝鲜开城),称开京;926年以西北的平壤为“西京”,与开京相对应。
综上所述,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,无论中国还是日本、朝鲜,名称中带有“京”以及“都”“师”的城市,往往与都城有关,或作过都城,或作过陪都。
(作者为光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、高级编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