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上一篇文章:铭记光辉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
- ·下一篇文章:他们,也曾行走在“悬崖之上”
“电波”永不消逝 话剧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再讲“潜伏”故事
中新网北京6月4日电 (记者 高凯)原创话剧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4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结束了其首轮演出。
该剧根据我国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,著名谍报工作者王文、王凤岐夫妇的真实事迹改编、创作,将红色谍战故事与话剧相结合。作为根据真实史料改编的谍战题材原创话剧,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故事情节悬念迭起、引人入胜,既有革命主旋律题材的严肃谨慎,又充满着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。
话剧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以著名谍报工作者王文、王凤岐夫妇为人物原型,故事从抗战时期他们假扮夫妻搬入北平后开始讲述。他们几度遇险,却又临危不乱,冷静沉着与敌人周旋,几度化险为夷。不仅出色地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,二人也从假扮夫妻成为了志同道合的革命伉俪。他们坚守信仰,矢志不渝,最终完成了七年的潜伏生涯,迎来全中国解放的春天。
作为一部谍战话剧,悬疑性、紧张刺激的叙事无疑是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最大的特点,但同时,故事中也会融入一些轻松、充满生活气息的桥段,让本身紧绷的情节和节奏张弛有道,可以让观众体验到既严肃又活泼、既紧张又有趣的观感。将红色谍战故事与舞台剧相结合,力图将曾经那些惊心动魄的暗战、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,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。
话剧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再讲“潜伏”故事 司献伟 摄
该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优秀青年导演闫锐执导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优秀青年编剧曹熠担任剧本创作。并邀请了高倩、关文平、区宁、刘宸、龙月、李珀、孙钰童、张振华等多位演员加盟,西城区第一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也担当重要角色,专群结合,共同出演。
导演闫锐表示,“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,我们的视角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视角。我们做这部戏也是保持着一种学习的目的和心态,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,架起一道桥梁,沟通现代的年轻人和话剧这种传统舞台艺术。”
据介绍,作为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、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打造的又一部原创话剧,此次《什刹海畔的电波》中有15名西城区第一文化馆的党员干部参与到话剧的筹备和各项创作中。(完)